□本报记者 谢冰清
李斌没有办公室。机床与机床之间摆放着一张电脑桌,这是他每日工作的地方。工作空间相当嘈杂,充斥着各种各样金属摩擦、切割的声音。
这样的工作环境,李斌待了29年,他能做到对如此嘈杂的声音“听而不闻”,空气里独属工厂和车间的味道,他也觉得很亲切。“我从小就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作为工人的后代,我觉得我的归宿就在这里。”李斌说。对车间的喜爱,对技术的追求,让这个东北汉子成为了“浙江工匠。”
潜心钻研
小车间也能成大器
李斌有远大志向,但与父母的期望有所冲突。
他出生于典型的东北工人家庭,父亲是工厂厂长,母亲希望他能在工厂办公室做行政、管理工作,如此就不需要与工厂的油污、车间的劳力活打交道。“但我不喜欢办公室工作,我就喜欢到车间里去,修理、拆解机器,很有意思也很有成就感。”
20岁那年,李斌职技校毕业,在宁夏大河机床厂装备车间当钳工,“工厂里很简单,你技术好,别人就尊敬你。”他勤奋好学,谦虚努力,因技能突出当选为工厂的团支部书记,该支部被共青团中央团委授予“青年文明号”称号,先后参与工厂多项新产品试制任务及国内首台数控珩磨研发工作,1998年还获得银川市“青年岗位能手”。
然而,最令他欣慰的不是这些荣誉,是工厂里人人都叫他“李师”,这是对他技能和工作态度的认可。这样的称呼,一直伴随他20多年,即使后来成了厂长或者总工艺师,他依然喜欢别人叫他“李师”。
2001年3月,为追求更高的技术及技能,李斌应聘到宁夏小巨人机床有限公司(现为日本马扎克(中国)有限公司银川工厂)。他工作效率高,质量意识强,实习期间便赴日本总公司研修学习,回国后分配到主轴组装岗位,主轴是机床最重要的功能部件之一,要求作业者每天8小时心无旁骛。车床主轴的轴承结构不同,作业要求更加严格,各种零件的平行度、平面度要求均在0.002mm以内,作业者为达到合格主轴整体,每天就将这些零件修配致0.002mm的误差之内,“我就和同事开玩笑,我们上班8小时就生活在0.002mm空间里。”李斌说。
当时主轴在国外机床基本普及,设计技术、制造技术、装配技术高于现有国内机床,而国内机床却面临技术资料缺乏的困境,需要作业者从零开始实现突破。李斌运用自身多年组装主轴的经验,奋战了三天三夜,最终攻克了主轴难题,并创建了量产作业标准,“后来我们把小巨人电主轴与日本总公司同款电主轴的合格率进行对比,结果小巨人高出12%。”由李斌编制的主轴作业指导书被拷贝至日本工厂并投入实施,他也随“小巨人”共同成长,试制研发了“小巨人”各类主力机型,并为“小巨人”培养徒弟15人,间接培养售后服务工程师60人。
躬身笃行
奋斗者赶上了最好的时代
李斌对自己的工作很自豪,那是他用辛勤的汗水换来的。
(下转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