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吕琼雅
“这种果子要剪掉,对其他果子生长不好。”5月24日上午,在位于漩门湾国家湿地公园的文旦种植基地,高卫东正对儿子高彬彬讲解文旦果树的修剪方法。
高卫东是玉环文旦产业的带头人,市文旦产业技术协会常务副理事长,与文旦打了10多年交道,所在的合作社曾入选2021年农业农村部第三批全国农民合作社典型案例,培育的玉环文旦产品荣获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等,个人获省首批“新农匠”、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万向奖)、第二届全省“十佳合作经济人物”等荣誉称号。
精耕文旦种植
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
在果园里忙碌的高卫东在工作间隙和记者讲起了他与文旦的不解之缘。
2006年,高卫东刚上任清港镇樟岙村党支部书记。樟岙村是个农业大村,农户的主要经济收入靠种植文旦、广柑、杨梅等经济作物。为了让文旦种植走上产业化发展道路,眼光颇具前瞻性的高卫东于2011年成立了白云果蔬专业合作社,开始了他长达10多年的文旦产业化之旅。
“我并不精通文旦种植,刚开始就到处学习,然后在自己农田里试验。”凭着要带村民走上致富路的决心,高卫东不断探索新技术,辛勤耕耘,把种好文旦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利用基地培训等方式提升社员的现代农业知识;以绿色食品生产为标准,推行玉环文旦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实现标准化、统一化和规范化管理。
通过合作社这一平台,高卫东还带领周边农户科学种植,拓宽销售渠道,提供信息、技术、生产资料、销售等一条龙服务,让农户增产增收。
经过多年的努力,合作社逐步走上正轨,至2022年底,合作社产值超500万元,联结文旦生产基地300亩,其中核心基地100亩,并辐射带动周边1000多亩文旦产业发展。
在儿子高彬彬眼中,父亲是个“老好人”,总想着帮助周边农户,一开始他不能理解,当他看到农户在父亲的帮助下走上致富路,才明白父亲把全部热情倾注在事业上的意义。
(下转第2版)